鹽田在改制成機械化收鹽後,已經步入夕陽,鹽田廢曬後,鹽工遣散,大部分的鹽田也就淹在水裡,西南部的海邊一片水鄉澤國,鹽田的土地權回到台鹽的控管,鹽田不再屬於鹽工,鹽工自然沒辦法繼續曬鹽,對於鹽田的文化生活感動,就終止在老一輩的鹽工以及小時候曾經幫忙曬過鹽的父輩,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沒辦法親身參與,難以體會這個文化生活的感動,因為在生活中並沒有接觸到鹽田,所以就不會去追究這個鹽田文化的厚度,沒有接下文化厚度的棒子,我們是不是該思考,如果鹽田文化厚度消失了,會不會下一個就是農田文化消失,接著就是台灣自身文化的消逝,轉而模仿歐美日的文化。

鹽田文化的文化厚度,最能夠深刻體會的是鹽田的深耕者,也就是鹽工本身,但是鹽工本身不會講出這個文化感動,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感動,對鹽田的感恩,真正能把鹽田文化的文化厚度陳述出來的,是具有文化概念的有心人,透過有心人的闡述,鹽田文化的文化厚度便能在其他人的心中萌芽,繼而成長。

whatiscul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